首页

艾彩原创调教专区

时间:2025-05-29 21:50:11 作者: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获三方面新发现 浏览量:97240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阮煜琳)记者29日从中国自然资源部获悉,“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8日抵达海南海口,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本航次南极考察主要有三方面新发现。

  据介绍,此次考察的最大亮点是中国首次在南极秋季开展以罗斯海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联合航次,成功实现了传统南极考察由夏季向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秋冬季的延伸,累计完成4条断面共计24个综合海洋调查站位,布放34个各类观测浮标,采集水样、膜样、沉积物、生物及海冰样品共计5000余份。

  本航次南极考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发现,在水体结构方面,秋季罗斯海水体分层明显,水下150米以内水体混合均匀,但位于混合层以下的变性绕极深层水可入侵到南纬75度区域,而冰间湖200米至400米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冰架过冷却水。

  在低营养级生物方面,罗斯海区域初级生产过程不活跃,但冰间湖0米至200米水层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并在调查海域500米至2000米的深层发现有浮游动物越冬类群。

  在磷虾和高营养级生物方面,西部海槽陆坡区存在密集南极磷虾群,鸟类和哺乳类主要集中在冰缘区,优势种分别为南极鸌和阿德利企鹅,以及食蟹海豹与南极小须鲸。

  本次考察任务由“雪龙”号、“雪龙2”号、“永盛”号货轮3船保障。这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其中,“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4月8日返回,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号货轮自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2025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5月28日返回,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

5月28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海南海口,标志着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全部考察任务。(自然资源部供图)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此次考察还联合英、美、澳、新(西兰)、挪、韩、泰、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科研机构的12位科学家共同参与,为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迈出坚实一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表示,本次考察在技术方法创新、中国自主研发极地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作业时间、区域跨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为未来执行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化和跨学科的极地综合考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和国际社会深入研究南极快速变化、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南极治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巴以冲突超半年 冲突外溢影响扩大亟需止战

3月23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当地时间23日,俄杜马议员亚历山大·辛施泰因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俄首都莫斯科近郊音乐厅遭袭事件嫌疑人驾驶的汽车被发现,2名嫌疑人被捕。

从实验田到餐桌:“中国红”红皮菠萝上市在即

据新疆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统计,截至3月3日,阿拉山口口岸今年累计查验出入境车辆1.3万辆次,同比增长38%。查验出入境列车3290列次,同比增长6.5%,其中中欧班列1150列次,同比增长6.1%。

聚焦木材科学与生态保护 中国科技馆举办“美丽中国”主题科普活动

8月16日电 据江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来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目前正接受江西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韩青年交流会暨时装艺术交流文献展在首尔举行

冷空气近日影响广东,广州寒意渐浓。夜幕降临时,羊城的大街小巷便是烟火人间。人们纷纷寻觅温热的食物驱寒暖身、增补气血,而“啫啫煲”则成了不少食客的不二之选。

在深化文化研究中坚定文化自信

报告显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下达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918.34亿元,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330亿元,支持地方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二是推进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扩优提质。下达支持学前教育补助资金250亿元,支持地方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下达补助资金120亿元,支持地方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三是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试点总结。下达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312.57亿元,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支持中央高校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下达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403.87亿元,引导地方加大投入,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四是积极落实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下达学生资助补助经费694.46亿元,着力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中国教育报)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